九月伊始,腾讯财经发布的一篇名为《八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广泛地关注,这也包括为多家网络公司效力许久的杨园。“文章本身没太多出彩的点,被人们关注更多是因为这是机器人生成的吧。”杨园坐在载有内置语音导航的车里,一边用Siri查号码一边说道。

  但是通过对文章的分析,不难看出整篇文章都是由背后强大的大数据所支撑的,即数据本身的整合与逻辑组合排列。一个机器人的热点带动着全民对机器人在人类社会所处地位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看机器人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及分流的方向,也许会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其科幻小说中创造了“机器人”一词。也许恰佩克并没有想到,此后,机器人及其相关产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

  在此观点提出的40年内,对机器人的研究及成果都集中在理论或初级简单的形态上,与人们所需求或者说幻想中的还有一段差距。但是在1959年,制造出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的德沃尔与发明家约瑟夫英格博格合作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为日后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打下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第二代传感器的出现,机器人开始向着人工智能进发。而这时,领先的欧美机器人方队的研究方向还是在大型工业化发展,却不知道日本的加藤一郎已经在仿人化方向取得了巨大成效。1969年,日本的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可双脚走路的机器人,这不仅为机器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向,也为世界各地的电影娱乐产业提供了脚本与原型。

  此后20年间,机器人发展日渐成熟,我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也在《论机器人》一文中写道:到二十一世纪种业,纳米机器人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这一预测又将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推向了又一高度。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个人计算机爆发式增长,这也为机器人的突破式发展提供了基础。微软,索尼,苹果等公司也为机器人的突破式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科技基础与群众基础。

  机器人的分流发展及特点

  随着科技爆发式的发展,各国机器人发展的路线及侧重点各有不同。根据各地区的机器人发展来看:欧美机器人更偏向于大型工业化,比如大型无误差的流水化工厂。由于开端早,基础好,欧美各国机器人的应用研究也深入到民众当中,机器人比赛等也是司空见惯的。IBM公司名为沃森的机器人,在机器人大赛中取得不凡的成绩,而2011年其击败所有机器人获得大胜,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而以仿真机器人起家的日本机器人,更是在仿真化的道路上继续深造。“日本推出仿真机器人,可模仿人类表情”,“安卓仿真机器人亮相”,“仿真机器人可与人类对话”等新闻标题已经是屡见不鲜了。1969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了恐怖谷理论,即类人物体的拟人程度的增加与人类的好感度是曾反比的,这也许是预测到了仿真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美国在20年代50年代到60年代处于黄金年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安定的生活为机器人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支撑,而反馈于工业的需求,机器人也大多服务于工业体系。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正是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中现实而又充满科幻式的工业流水线;日本有着传统的人偶文化,及高压社会形态中对温情陪伴的渴望,科技服务与社会反映人们心理状态,这也是日本多仿真机器人的原因之一。

  中国机器人的应用主要在大机器军用等方面,日常生活的应用目前来说还没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举办的机器人科技创新大赛等,为年轻人提供研究发展机器人的空间,鼓励对机器人研究也成为了重点。2012年发布的《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也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新背景的新要求,这也是为鼓励科技,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

  从整体来看,机器人的发展是向着个人化娱乐化,普及化横向发展的。当代的机器人伦理问题多数由电影小说等文学形式表达出来,在娱乐化的氛围中,让大众讨论。

  发展现状展望与忧虑

  机器人写稿件这不是第一次,美联社从去年起使用Word Smith软件采写稿件,平均每月能写1000篇稿件,但是主要根据财务报告证券数据等内容“生成”新闻,即还是大数据的整合。

  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最终还是取决于背后的大数据,即人类科技的发展。现阶段来说机器人是人类思维的集合、延伸,目前是不能取代人类思维的。区别就在于自主思考能力。“机器人没有情感思维能力,只有逻辑判断能力”杨园说,“如果让它们去演韩剧,那女主角会很难过的。”

  牛津大学在2013年的报告中已经指出,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承担美国47%的工作岗位;皮尤数据中心对未来就业形势的调查中显示,48%的蓝领、白领岗位可能会被机器人、人工智能取代。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贺樑也认为,当一部分岗位归属机器人后,被取代的人力完全可以转移到新的岗位,就像工业时代到来后,大量农民转行当了工人那样。

家政、建筑工人(执行性类别)、工厂工人会逐渐被取代,大批人员下岗,要如何安置这些人也是一个问题;但是反向思考,现在发达的国家都处在一个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阶段,剩下的人都会逐渐走高精尖的路线,低端的可以由机器人去替代,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路线之一。

  机器人向着娱乐化发展,而电影也乐意用这一形象来做文章,《我,机器人》这部影片在描述未来机器人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帮助时,更多的是表明对机器人的担忧。

  人们对机器人过于担忧是不无道理的,科学家霍金曾公开指出:真正的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灭绝。正如《名侦探柯南》剧场版中有一集,自称“诺亚方舟”的人工智能闯入新开发的智能游戏机系统内部,当游戏者坐在新开发的游戏机内,大脑被控制住,会感觉自己在19世纪伦敦贝克街。所以被人工智能控制的人,到底是机器人还是人类呢?

  抛却科幻不谈,现阶段,我们更期望看到的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而来替代人们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

  “现在更多的是虚拟机器人,除了帮你感受现代化的生活,还有个目的是为了圈用户和流量,比如百度和搜狗的语音机器人,是尽量把你栓在他们的服务里。你衣食住行的需求,它们所给你呈现的是它有的结果和服务。”杨园对机器人快速发展持乐观态度。“而且不用特别害怕隐私被挟持,正常情况下不做出危害社会的事,你的平常隐私在智能机器人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这只是网络发达,智能化发展带来的负面危害。”

  直面科技带来的优势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姿态,但是谁又知道这篇文章是不是机器人写的呢,也许文章作者已经被机器人控制了呢。